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一次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兄逼父,夺得皇储之位。 关于这次事变,唐朝官方参与修纂的史书记载的十分隐晦含糊,致使事变真相千年迷离。 为此,史学界曾进行了长期努力,试图明辨究竟,至今已有了较为可信的说法。 李世民作为一代杰出封建政治家、开创大唐帝国新气象的创业之君,又干了弑兄逼父这等为礼法所不容的无父无君之事。 这样一位集君子与小人于一身的复杂历史人物,他必然不会疏忽身后之事,他也惧怕自己的秽迹被记录史册,传之后世。 关于修改史实之事,史料对此稍有透露。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李世民问褚遂良:“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 遂良曰:“庶己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 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 这段颇为精彩且意味深长的对话,真是的再现了李世民内心的担忧。 后来,李世民又向房玄龄表达了相同的愿望,在含蓄的解释了自己想要观史的堂皇理由之后,不容分说的要房玄龄“撰录进来”。 房不敢怠慢,诚惶诚恐之余,急忙与其他史官“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 一:李世民的夺权阴谋 李世民是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他为唐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且又经营出一番贞观之治的泱泱大气象,那么是唐太宗事实真的是这样完美的一个人杰吗? 恐怕不然,在这个玄武门之变一事上便暴露出其政治阴谋家的一面来。 其实,李世民谋夺皇位继承权的图谋早已有之,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李世民作为主帅之一,不仅拥有众多的谋臣猛将,而且建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势力。 随着其权势的增长,夺取皇位继承权的野心也不断膨胀,其有预谋的夺权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网罗人才,图谋皇位。 唐朝建立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尚书令。 随着唐政权的稳固,李世民在平灭薛举集团后又被封为太尉,持节陕东道大行台,拥有军政大权,势力庞大,开始为夺取皇位做准备,突出的表现就是网罗人才。 当时,唐王朝初建,人才缺乏,秦王府许多文武官员被调到别处为官,这使李世民感到很不安。 史载:“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 明确的说,如果李世民只想当一个藩王,那么有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确实没什么大的用处,但是,想要夺取皇位,统领天下,缺乏杜如晦这样的人才是不行的。 第二,加强地方经营,树立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势力,并争取王公大臣的支持。 第三,接受文武臣僚建议,加紧政变准备。 李世民的文武臣僚是深知其心意的,他们的言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中,文臣的谋略更深远一些,房玄龄曾与长孙无忌私下计议,主张“莫若遵周公之事……申孝养之礼”,明确了要夺取的不仅是太子之位,而且还有李渊的皇位。 对此长孙无忌深表赞同:“久怀此谋,未敢披露,公今所说,深会宿心”。 对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李世民知道,直接向李建成的东宫进攻,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而利用上朝的时机,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可一举成功。 况且把守玄武门的是已经被他买通的常何等人。精良的武装是李世民准备活动的另一方面,政变前,尉迟敬德精心挑选了八百人的武装力量。 二:李渊的尴尬中立 李渊在隋朝时,世袭唐国公,任太原留守,执掌军政大权。他见隋朝已无可挽救,便率部从太原起兵,南下占据长安及渭水一带。 其实李渊决不是庸碌之辈,而是一个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开国君主,唐高祖李渊雄才大略,多谋善断,目下学界已趋定论。 按理说,精明如李渊,在处理皇位传继之事上也该表现出惯有的作风和特点。 事实上,李渊对诸子交恶的觉察是很早的,同时也是很清楚的。 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交恶之缘由便是争夺皇位。从实际情况看,两人均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和能力,建成是嫡长子,而世民军功卓越,两人都有立为太子的道理。 问题之棘手便在于此。再说,经过为时不短的酝酿和力量积蓄,双方都已羽毛丰满,形成气候。 一是出现了秦王、东宫两个强大的军、政集团及私人武装。二是因为双方在朝廷各树党友,朝臣各附一方,牵一发而动全身。 由于两人的水火之势,李渊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一个措施,就是暖昧中立,静观其变,伺既成事实发生后予以认可。 实践证明,李渊在解决这一棘手而又敏感问题上的态度是高明的,抉择是明智的。 这样做虽属不得已,但却是唯一的和明智的。不管哪方作为胜利者,坚持中立的李渊晚年都会有个理想归宿。 他稍偏建成,建成必然尽心待父,即使李世民胜利了,以其举世无匹的勋绩以及平日的声望地位,朝臣也易接受。 事实上,李世民即位后,对待太上皇李渊的生活确实很是关心,使其虽无大权,却可以安度晚年。 三:李建成的无奈收场 对李建成其人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历来史书所载之建成,阴险狡诈,好色贪功。 把他与襟怀磊落、英明神武的李世民站在一起,不得不让人庆幸登上帝位开创大唐盛世没有所托匪人。 然而,透过历史的重重黑幕,我们可以隐约看到,李建成与上述形象是有很大距离的。 李渊晋阳起兵之后,李建成西渡黄河,攻克长安。长安的战略地位在当时并不亚于后来李世民所攻下的洛阳,甚至犹有过之。 李建成在战争初期即占据长安,唐军声威大振,顿时成为最有希望问鼎中原的一支割据力量。 这使得蜀地的势力不得不下决心依附于唐,使西秦霸王薛举被切断在西北成为孤军。 又令王世充占据的洛阳的西方成为了死路,更使当时蠢蠢欲动的突厥不得不顾及强大的唐军加上坚城长安的效果。 李建成又与窦建德相持,没有让当时气势正盛的夏军逼近太原,军功与李世民相比毫不逊色。 即便说李世民更善用奇兵,有虎牢一战的经典战例,也不能肯定李建成的用兵能力就比李世民差多少。 因为在历史上(尤其是唐后,理由后具),在宫闱之战中败北的人即使有再经典的战例,大多也不会被详尽地记入史书,顶多说上一句“建成纳计,乃克长安”。 李建成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稗史小说中,均以阴谋家身份出现,然而其阴谋却屡屡失败,让人怀疑他究竟是否窝里斗的料。 难道只要有一个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弟弟,兄长的位置就要危乎其哉了。 我想这大概不是偶然,身为嫡长子,总有“居安不能思危”的倾向。 相反,李世民却因一句“居安思危”而瞿然动容。 那么,谁会在这场权力斗争中纵横不倒也就不言而喻了。
你可能也喜欢
- ♥ DNF怎么全屏 地下城与勇士全屏模式_DNF手游专区01/01
- ♥ 亚圣孟子是个怎样的人 《孟子》成书于哪个年代01/01
- ♥ 乌台诗案是一起较大的文字狱?受害人都有谁01/01
- ♥ 准妈妈出现口臭该如何巧妙解决01/01
- ♥ 历史上卫子夫是怎么死的 卫子夫母子惨死之谜01/01
-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如何白话文解说?01/01